恢復油墨原狀結構,也就是要達到原來粘度的問題。這說明油墨粘度與膠化有很大關系。所謂油墨粘度是指度量油墨粘性的物理量稱為粘度。粘度的測量方法有多種,大體有毛細管粘度計、小孔式粘度計、旋轉式粘度計和旋轉錐板粘度計等。
影響粘度的因素有:粘度與其溫度、組分粒子的濃度、粒徑等密切相關,與溫度和氣壓的關系不大,不同測量方法的測量精度及測量單位是不同的,不能互相換算。
油墨由有機溶劑、連結料、顏料、添加劑、助料等組成。當這些原料已定,加工程度、方法以及各成分組成已定,顏料轉移的好壞主要就跟油墨的印刷粘度有關。實踐證明油墨印刷粘度有一定范圍(11-24S,使用察恩粘度杯3號),油墨印刷粘度越大,顏料轉移的效果就越差。因為溶劑的作用是溶解樹脂或添加劑及助劑等,給予其流動性,使顏料容易分散。當油墨印刷粘度過大時,整個油墨體系就處于過度飽和狀態,顏料等物質流動性就差,不能均勻分散,而是成團出現,容易堆積在一起,形成膠化、膠團、堆放、發脹等聚集體,這樣顏料就不能順利地進出網眼。油墨印刷粘度太大時,顏料甚至根本就不能進入網眼內,就更談不上轉移了。這就是通常所稱的堵現象。因此,我們只要讓樹脂、顏料等與有機溶劑所組成的膠體體系不是處于過度飽和狀況,而是飽和狀態或非飽和狀態,讓顏料等物質能很好地分散在其中,形成均勻細膩的膠體體系,這樣顏料進出網眼就順利了,故障問題就可解決。有些油墨廠家建議油墨印刷粘度在15~18S(察恩粘度杯3號)之間。但在實踐中,特別是在高速凹印機中(印速在100~260m/min),為了保證良好的轉移效果,而又能長時間印刷,提高效率,油墨印刷粘度一般在11~15S(察恩粘度杯3號)之間尋找其理想狀態點。
然而,如果油墨印刷粘度太小,說明油墨中有機溶劑含量多,而樹脂、顏料等成分相對要少,這樣便不能在干燥時結成平滑的膜層,印品會泛白,變得暗淡無光,缺乏光澤。因此,如印品需要有較好的光澤度,一般要考慮使用較大的油墨印刷粘度(13~19S察恩粘度杯3號)。
同時,在保持正常的環境濕度之下,油墨印刷粘度在16S(察恩粘度杯3號)以上,靜電現象一般不會發生。油墨印刷粘度在16S(察恩粘度杯3號)以下,隨著粘度的變小,胡須狀,斑紋狀、邊緣排斥、飛墨、轉移不良、顏料極不規則的水漬狀等靜電現象會隨之發生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