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品色調與樣品色調有差距
如果色彩淺淡,網印時應提高水墨稠度,通常應重復網印一次。
因為陶瓷在印刷后一般分兩進行燒成(結),開始用700~800℃焙燒,然后上釉用1100~1300℃進行燒制。另一種方法則是先用1100一l250℃高溫進行素燒,而后用900—1000℃進行釉僥。人礦乃釉上瓷的燒結猩度為700—800℃,稱釉下瓷的燒結溫哮為l000—1300℃。所以釉下瓷上的水性網印油墨體系里色料燒成溫度高,雖各種色調可隨意表現,而釉上色料一般由色料+水十分散介質組成,特別是該網印水性墨pit值的高低也同樣影響著陶瓷網印色調與樣品的差距。
2、陶瓷上裝飾圖文與樣品規格有差異
釉上包料與網印水性印油(連結料介質)混合球磨的時間長短及過濾篩網的目數多少,直接關系到水性陶瓷網印油墨體系顆粒大川、、均勻、熔融均一。水性墨體系介質的分子結構特性、是否容易混合、耐酸耐堿性、伸縮率大小等等都關系到燒成之后陶瓷上呈現出的裝飾圖文與樣品的差異。通常要求水性墨細度控制在20—60um。
3、燒成(結)后(翹邊翹角)卷曲
燒結(成)后陶瓷制品的翹邊翹角,多屬于網印陶瓷釉下貼花與水溶性印墨,在金屬氧化顏料與分散介質(連結料)混合研磨過濾之后進行網版印刷或凹版印刷的,往往是由于泫油墨體系里的水分含量過大,使釉與坯體膨脹系數不一致造成的。同理,如果是網印貼花紙存在膨脹系數的差異,同樣也會導致印刷、燒成(結)后陶瓷制品的翹邊、翹角。
注意:釉下著色一網版工藝大都用于裝飾干坯—燒坯或燒成的白瓷,而斥施以生釉,或圖文印刷開燒的生產工藝。這就要求在釉燒的溫度下不得和釉產生反應,更不能因墨膜流動而使網印的圖文模糊不清。
4、陶瓷圖文變色
水性陶瓷網印油墨印刷后燒成(結)的圖文變色,往往是由于釉上(著色)油墨體系里的木科學配伍導致的。例如,誤加人與水性網印陶瓷油墨和金屬氧化顏料起反應的滲透劑(分散劑)。
注意:釉上印刷著色的基本要求是:必須在700~900℃的釉烤溫度下堅固地附著在釉面上。為此既要和水性介質混合使用,又不能使著色顏料因分散劑而滲入釉中并流動。
5、陶瓷制品上圖文同一色彩的差異
在燒成(結)過程中,圖文中作為連結料的分散介質(如樹脂、水溶劑)會隨著燒成(結)溫度的升高轉化為粉塵或氣體而揮發掉,留下的是著色劑。但由于網版目數、印刷壓力以及水性網印陶瓷油墨體系所含著色劑類別不同,或還有殘留在圖文的連結料介質等,其燒成(結)后同一色彩的差異就會出現。
除了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燒成(結)影響同一色彩外,水性網印體系里的著色劑選用不同金屬氧化物也會使色彩有所差異。例如,白色著色劑有氧化鎂、碳酸鎂、氧化鋁、硼酸鈣、氧化鈦、氧化鋅、砷酸、氧化銻、金屬銀、鈰化合物;紅色著色劑有堿式鉻酸鉛、鉛種鈾黃和氧化鈾、鈾酸鉛、釹鹽卡修斯紫金、紅氧化鐵和鐵鹽、鎘硒紅、氧化錳、錳等。當我們掌握了釉形成過程中化學反應主要是離解和玻化反應之后,我們就能從中獲知同一色彩的差異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