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國共發放十二批次廢紙進口名單,共66家企業獲批,核定進口總量1081.339萬噸。
經過梳理可以發現,今年我國廢紙進口多集中在三大系——玖龍系、理文系、山鷹系。66家企業中,玖龍系7家,理文系5家,山鷹系3家,合計獲批658.5677萬噸,約占核定進口總量的60.9%;其余51家企業共獲批422.7713萬噸,約占核定進口總量的39.1%。
雖然廢紙進口超6成都被三大系占據,但仍有4成被其他紙企瓜分。51家紙企中,山東華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獲批量最高,共90萬噸,德彥紙業(廈門)有限公司獲批量最低,共1176噸。51家紙企中,浙江36家,廣東8家,山東3家,福建3家,山西1家。5個地區共422.7713萬噸的獲批量中,廣東最高,共154.6082萬噸,占比約36.57%;浙江次之,共116.4967萬噸,占比約27.55%;山東共112.7789萬噸,占比約26.68%;福建共36.0933萬噸,占比約8.54%;山西共2.7942萬噸,占比約0.66%。在外廢緊張的當下,這51家紙企是如何搶到4成市場份額的呢?
首先,政策扶持。根據《進口廢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要求,進口廢紙的企業生產能力應不小于5萬噸/年,這與之前征求意見稿的30萬噸相比,大幅減少,標準的放寬為小型紙廠繼續進口使用外廢提供了可能。
其次,環保達標。環保是現階段每個企業都繞不開的問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于近日召開,提出要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生態環境部5月20日啟動水源地專項督查,從全國抽調執法骨干力量組成273個組,對所有涉及到的212個地級市及1069個縣,1586個水源地的環境問題進行督查。可以說,環保達不達標,已成為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寧波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是浙江地區獲批量最高的企業,該企業對廢水、廢氣的處理較為成熟,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建有日處理40000噸、45000噸廢污水處理車間,采用全封閉白水回收系統,是中國造紙企業噸紙耗水最低的企業;公司自建先進脫硫裝置,通過循環硫化床鍋爐的先進除塵脫硫技術,使排放廢氣的含硫量遠低于國家標準。
第三,產能優勢。產能越高的企業,越具備更完善的外廢收集和處理能力。縱觀前12批次進口批文,廢紙進口配額更多向大廠傾斜,在三大系之外的51家企業中,這一規則也有較明顯體現。山西強偉紙業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唯一獲批企業,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年產30萬噸石膏板護面紙項目已全部建成,是山西省造紙產業的大型項目。聯盛紙業(龍海)有限公司是福建地區獲批量最高的企業,目前該公司年產200萬噸高檔包裝板紙工程已編制完成竣工驗收監測報告,并已于4月1日組織完成自主驗收。
第四,積極轉型。外廢進口收緊,國內生態保護進入新階段,廢紙企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山東華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三大系之外獲批量最高的企業,公司于2001年-2006年先后引進四條國際一流高檔新聞紙生產線,使公司的新聞紙年產能達到120萬噸,經過發展,公司逐步成為國內新聞紙龍頭企業。但是,面對新聞紙市場總體需求持續下降的嚴峻形勢,公司積極謀求轉型,調整紙制品結構,對新聞紙紙機進行技術改造,轉而生產高檔文化紙、環保型傳媒紙和瓦楞紙等新產品。積極轉型后,公司產能利用率提高,產品毛利率同比增加,市場競爭力增強,是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一大原因: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17年公司實現營收136.59億元,同比增長26.36%,歸母凈利潤6.73億元,同比增長270.08%;2017年第四季度單季度實現營收37.62億元,同比增長13.26%,歸母凈利潤1.91億元,同比增長203.66%。
在外廢進口趨嚴背景下,每一家獲得批文的企業都自有其生存優勢,這些企業的特點或發展經驗值得我們關注、挖掘和學習。
經過梳理可以發現,今年我國廢紙進口多集中在三大系——玖龍系、理文系、山鷹系。66家企業中,玖龍系7家,理文系5家,山鷹系3家,合計獲批658.5677萬噸,約占核定進口總量的60.9%;其余51家企業共獲批422.7713萬噸,約占核定進口總量的39.1%。
雖然廢紙進口超6成都被三大系占據,但仍有4成被其他紙企瓜分。51家紙企中,山東華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獲批量最高,共90萬噸,德彥紙業(廈門)有限公司獲批量最低,共1176噸。51家紙企中,浙江36家,廣東8家,山東3家,福建3家,山西1家。5個地區共422.7713萬噸的獲批量中,廣東最高,共154.6082萬噸,占比約36.57%;浙江次之,共116.4967萬噸,占比約27.55%;山東共112.7789萬噸,占比約26.68%;福建共36.0933萬噸,占比約8.54%;山西共2.7942萬噸,占比約0.66%。在外廢緊張的當下,這51家紙企是如何搶到4成市場份額的呢?
首先,政策扶持。根據《進口廢紙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要求,進口廢紙的企業生產能力應不小于5萬噸/年,這與之前征求意見稿的30萬噸相比,大幅減少,標準的放寬為小型紙廠繼續進口使用外廢提供了可能。
其次,環保達標。環保是現階段每個企業都繞不開的問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于近日召開,提出要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生態環境部5月20日啟動水源地專項督查,從全國抽調執法骨干力量組成273個組,對所有涉及到的212個地級市及1069個縣,1586個水源地的環境問題進行督查。可以說,環保達不達標,已成為企業能否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寧波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是浙江地區獲批量最高的企業,該企業對廢水、廢氣的處理較為成熟,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建有日處理40000噸、45000噸廢污水處理車間,采用全封閉白水回收系統,是中國造紙企業噸紙耗水最低的企業;公司自建先進脫硫裝置,通過循環硫化床鍋爐的先進除塵脫硫技術,使排放廢氣的含硫量遠低于國家標準。
第三,產能優勢。產能越高的企業,越具備更完善的外廢收集和處理能力。縱觀前12批次進口批文,廢紙進口配額更多向大廠傾斜,在三大系之外的51家企業中,這一規則也有較明顯體現。山西強偉紙業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唯一獲批企業,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年產30萬噸石膏板護面紙項目已全部建成,是山西省造紙產業的大型項目。聯盛紙業(龍海)有限公司是福建地區獲批量最高的企業,目前該公司年產200萬噸高檔包裝板紙工程已編制完成竣工驗收監測報告,并已于4月1日組織完成自主驗收。
第四,積極轉型。外廢進口收緊,國內生態保護進入新階段,廢紙企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山東華泰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三大系之外獲批量最高的企業,公司于2001年-2006年先后引進四條國際一流高檔新聞紙生產線,使公司的新聞紙年產能達到120萬噸,經過發展,公司逐步成為國內新聞紙龍頭企業。但是,面對新聞紙市場總體需求持續下降的嚴峻形勢,公司積極謀求轉型,調整紙制品結構,對新聞紙紙機進行技術改造,轉而生產高檔文化紙、環保型傳媒紙和瓦楞紙等新產品。積極轉型后,公司產能利用率提高,產品毛利率同比增加,市場競爭力增強,是公司業績大幅增長的一大原因: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17年公司實現營收136.59億元,同比增長26.36%,歸母凈利潤6.73億元,同比增長270.08%;2017年第四季度單季度實現營收37.62億元,同比增長13.26%,歸母凈利潤1.91億元,同比增長203.66%。
在外廢進口趨嚴背景下,每一家獲得批文的企業都自有其生存優勢,這些企業的特點或發展經驗值得我們關注、挖掘和學習。